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
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
胜利80周年
展开剩余81银泰证券%• 读书特刊 • 下
军民同心处,烽火亦有光
上期我们从少年身影里看见勇气,这期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战场——当普通百姓与战士站在一起,当智慧与热血碰撞,哪怕是最艰险的绝境,也能开出希望的花。《铁道游击队》《荷花淀——采蒲台的苇》《苦菜花》这三本书,就藏着这样“军民同心抗敌”与女性坚韧的力量。
★
1
火车轮子上的“神兵”
“爬上飞快的火车,像骑上奔驰的骏马。”这句歌词里的场景,正是铁道游击队的日常。
在鲁南的铁路线上,一群挖煤工、修车夫组成了“飞虎队”:他们扒火车、夺物资,把敌人的武器弹药“偷”给根据地;他们在铁轨上埋炸药,让日军的军列变成“闷罐”;甚至能乔装成商人,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情报。
书中的刘洪队长、王强副队长,不是天生的战士,只是被逼到绝境的百姓——矿场被占、亲人被害,他们就用最熟悉的“火车”当武器。最动人的是军民默契:老乡们看到火车冒烟就知道“自己人”来了,悄悄递上馒头和情报;队员们宁可自己挨饿,也要把粮食分给受灾的百姓。
他们证明:当普通人把生死置之度外,铁轨能变成战场,拳头能砸碎侵略。
2
白洋淀里的“柔与刚”
“要问白洋淀里什么最硬?是苇!要问什么最软?也是苇。”孙犁笔下的白洋淀,藏着最动人的抗战故事。
《荷花淀》里银泰证券,水生嫂们一开始只是牵挂参军的丈夫:“你走,我不拦你,家里的事你放心。”可当敌人的船闯进淀里,这些平时织席、采莲的女人,突然撑起小船当向导,用荷叶当掩护送战士们突围。她们的枪打得或许不准,却能凭着对水道的熟悉,让敌人在芦苇荡里晕头转向。
《采蒲台的苇》更让人泪目:为了掩护干部,全村人被敌人围在苇塘边,有人被刺刀挑着肩膀,也没人说出一句实话。“白洋淀的苇是烧不完的”——就像这里的人,看似柔弱,却有着“宁死不屈”的硬骨头。
原来“抗战”从不是男人的事,女人的坚韧、百姓的团结,同样是打不垮的防线。
3
苦难里开出的“生命之花”
“苦菜是苦的,可它根上的土是香的。”冯德英笔下的母亲冯大娘,就像漫山遍野的苦菜花,在最深的苦难里扎下根,开出最倔强的花。
丈夫早逝,冯大娘独自拉扯五个孩子,却把大儿子送进了八路军。敌人为了逼她说出儿子的下落,烧了她的房子、杀了她的亲人,甚至当着她的面折磨乡亲。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农村妇女,一次次从血泊里爬起来,把悲痛压进心底,悄悄给游击队送粮、藏伤员,用布满老茧的手,为战士们缝补衣裳。
书中的冯大娘不是天生的英雄,她会为死去的孩子哭到晕厥,却在擦干眼泪后说:“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得跟鬼子干!”她的身边,还有忍辱负重的女儿娟子、宁死不屈的儿媳星梅——这些女性的故事告诉我们,战争能摧毁家园,却打不碎母亲的脊梁、女儿的骨气。苦难像苦菜的根,扎得越深,开出的花越有力量。
特刊结语
从雨来、潘冬子的少年意气,到铁道游击队的智勇双全,再到白洋淀百姓的众志成城、冯大娘一家的不屈抗争——这6本书里的故事,其实是同一个答案:80年前的胜利,不是某一群人的功劳,而是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,用各自的方式“站了出来”。
今天再读这些故事,不是要重温苦难,而是要记得:家国的底气,从来藏在普通人的勇气里;民族的力量,永远来自“我们在一起”。
愿烽火中的精神,永远照亮前路。
供稿:文献信息中心
编辑:吴佳妮
初审:刘芳
审核:徐挥
邮箱:wsthdb@sina.com
出品: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
地址:武汉市江岸区南京路64号
发布于:北京市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